近年来,我国移动支付快速发展。截至2020年6月,移动支付用户规模达8.05亿,较上年同期增长27%。然而,随着用户对移动支付的信任度、接受度不断提高,用户资金安全风险也在增加,尤其是新型支付安全问题开始出现,电信网络诈骗、跨境赌博等欺诈手段不断翻新。
小说《三体》中,“三体人”不会撒谎、彼此思维和情绪完全透明,这样的情节正逐渐变为现实。随着人工智能(AI)情绪识别技术的发展,机器已经能识别人类情绪的变化。情绪识别正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机器智能中,也许有一天,人类会被AI彻底看穿。
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如何打造新发展引擎,如何平衡风险、稳中求进? 同时,在迅速升温的数字经济、智能产业,持续推进的城镇化进程和城市群建设等方面,将会打开怎样的经济打开新空间?围绕这些新引擎,腾讯新闻联合中国社科院数字新动能研究组进行系列解读。
在现实生活中,手机可以通过检索你的面部,识别手机前的人是不是你。人的面部信息,如同指纹、声纹一样,具有极强的独特性,也成为了现在的常用解锁方式之一。
随着人工智能的不断出现,我们的身边总是充斥着各种各样的声音,有说Ai的出现会彻底颠覆人类的生活方式,这是一种创新举措,是社会进步的表现;有说Ai的出现对人类社会是一种威胁,会彻底取代人类劳动力,让人类退化,变得没有价值。
AI作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核心驱动力之一,正结合新一代应用场景,深刻重构人类社会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各个环节,并持续催生新技术、新产品、新产业,释放历次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所集聚的巨大能量。
近两年,人脸识别技术一再闯入公众视野,引起社会各界关注。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多位代表委员就人脸识别技术的规范和管理建言献策。有意见指出,人脸、指纹、DNA等个人生物特征数据具有唯一性和不可再生性,不当使用、不当存储都可能导致公民隐私权、财产权等权益受到侵害,要通过加强立法和完善政策防止人脸识别技术被滥用。
人工智能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一边享受它带来的便利,一边担忧被它影响“自由意志”。 人类常常意识不到自己受到多少事物的影响,从社交网络到人工智能,乃至我们代代相传的基因。
“人脸识别系统早就拆除了,你们放心吧。”近日,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人民检察院(以下简称“相城检察院”)检察官对辖区内的多家售楼处进行明察暗访,发现被查单位已经拆除了相关人脸识别系统和设备。
随着央视2021年“3·15”晚会曝光了多家门店利用摄像头获取人脸信息的案例,人脸识别技术再次被推上风口浪尖。是“利器”,还是“凶器”?记者调查发现,作为前沿科技,人脸识别技术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城市安防、支付转账等领域,呈现加速落地趋势。然而去年以来,国内外抵制人脸识别的现象愈发突出,由于信息泄露风险大、安全漏洞难消除等问题,人脸识别的落地应用正面临重重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