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详细内容

“互联网+”助力突破脑卒中施救极限

“全国已有几十个城市有了‘脑卒中’地图,未来一些地区的2级医院脑卒中数据也将整合到地图数据上。”5月6日,2018中国脑卒中大会闭幕,中国卒中急救地图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巢葆华表示,信息化“加持”让脑卒中急救“跑对路”“进对院”。

脑卒中俗称“中风”,只有4.5小时施救窗口,每分钟延误会造成190万脑细胞凋零。“互联网+”正在助力突破卒中施救时间极限。以中国卒中急救地图系统为例,它是包含卒中中心位置、医院部分脑卒中诊疗数据、能否进行脑卒中相关救治等情况的综合性数据地图。有公众微信、院前急救、院内绿道三个场景,患者和家属通过微信端可识别卒中进而呼救;院前急救帮助120进行院前评估和智能择院;院内绿道则能够帮助施救医院完成急诊、影像检测、溶栓手术等对接工作。

“2017年,我们与相关企业合作共同开发急性卒中DNT(患者入院到溶栓开始的时间)智能分析系统和急性卒中专病数据库。”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刘建民介绍,依托“互联网+”的信息化手段,救护车接到患者即可初步诊断,并将患者信息发往医院;通过标准的医疗路径管理,对每步施救限定时间,现在DNT已从两个小时压减到20分钟。

中国工程院王陇德院士表示,国家卫生计生委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将逐步建成三级卒中中心救治体系,并进一步加强信息化工作平台建设,完善急救地图服务、科研数据库等多个工作平台的升级和质控工作,旨在建立卒中筛、救、复以及专病数据库等全流程、全生命周期的卒中诊疗模式。

来源: 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