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先勾选药物,再“编写”症状,就能顺利网购药品;未成年人可轻松买到麻醉类药品;消化内科医生能随心所欲开出皮肤类疾病处方……互联网医疗领域充斥着种种乱象。后疫情时代,如何打造规范、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互联网医疗新业态?在“2021中国远程医疗与互联网医学大会暨互联网医院高质量规范发展论坛”上,与会专家对此展开了讨论。
“看不清、戳不到、扣不着、听不见。”在中日友好医院院长周军看来,隔着屏幕和物理距离,医生直接对患者进行身体检查受到限制,这是互联网医院的“硬伤”。互联网医院未来将如何发展?中日友好医院院副院长崔勇认为,可优先探索适合图像特征诊断的学科,如皮肤科、影像科、病理科等,打造专科互联网医院的细分模式。此外,建设脱离各医院信息系统的“超级平台”,构建药物配备与供给的“双通道模式”等,也是未来互联网医院发展的可循路径。
崔勇将互联网医院形象地比喻成一辆正在飞速奔驰的汽车——医保、支付和运营是这辆车的引擎,工作平台是平坦的公路,监管机制就是公路上不可触碰的白实线。“需求引导、政府监管、医院主体、平台支撑,构成了互联网医院良性运行的完整体系。”崔勇说。
“白实线”怎么画?
目前,国内绝大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已建立起互联网医疗服务监管平台。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医政医管处副处长陆珊介绍,对互联网医院的监管主要包括准入资质、诊疗数据、线上处方、费用、服务评价、投诉、负面积分等方面,贯穿于患者线上问诊前、中、后等环节。屏幕那头的医生是否有资质出诊、所开处方是否合理、服务是否令人满意等情况理应都在监管平台的掌控中,但实践起来却遇到了不少问题。
陆珊表示,目前监管往往建立在互联网医疗平台上传真实数据的基础上,如果医疗平台有意违规造假,就会加剧监管难度。另外,监管还面临跨部门、跨地区、法规尚不健全等诸多挑战。
医管、药监、医保等部门如何互联互通?外地医师在本地注册,谁来管?平台上传的海量数据,怎么“看”?大量处方的合理性怎么高效判断?如果医生或医疗机构违规,怎么罚?……
陆珊将这些问题抛给了与会者,也抛给了整个行业。
来源: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