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老年人使用微博、微信早已不是稀奇事儿,甚至在一些直播平台上还涌现出教大家烹饪、制衣的老年“网红”。信息时代的到来让老年人加速拥抱互联网。然而,由于网络信息良莠不齐,诈骗花样百出,一些老年人难以分辨,一不留神就成了受害者。让老人安享数字时代的幸福生活,就应该构建老年人友好型网络社会,让老人不掉队。
互联网生活很“潮”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发现,父母如今爱上了智能手机,不仅会上网冲浪,而且会玩直播、录小视频、玩游戏。智能手机以及移动互联网正迅速改变老年人的生活。
有几组关于老年人的数据能够印证这种变化:据全国老龄办最新统计,截至2017年年底,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2.4亿,占总人口比重达17.3%,平均近4个劳动力抚养1位老人。另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统计,截至2017年底,中国网民规模达7.72亿,其中50岁以上群体占10.4%,中老年人正成为网络世界里最大的新增群体。可见,中国老人数量的增多,相对应地带动了老年网民数量增加。
那么,老年人的互联网生活究竟什么样?他们关心什么?《中老年互联网生活研究报告》(下称《报告》)显示,总体上,老年人的互联网应用集中于沟通交流和信息获取方面。看视频、手机支付、手机导航、打车服务以及微信小程序等网络便捷功能也渐渐融入到老年人生活当中。同时,老人使用电商平台进行网购的数量和消费额正在快速增长,成为潜力巨大的消费群体。
此外,老年人上网时的情感和沟通需求更加突出。《报告》显示,老年人在网络上浏览的内容排名最靠前的是与慰藉心灵、调节情绪有关的心灵鸡汤和幽默段子。业内人士表示,这是他们内心渴望与外界建立信息联系、进行情感交流的集中表现,子女应该反思给父母的关爱是否偏少。
数字鸿沟很大
《报告》同时显示,老年人在信息甄别方面仍处于相对弱势地位。数据显示,67.3%的中老年人有过在互联网上受骗的经历。诈骗信息类型排名前三位的是免费领红包、赠送手机流量和优惠打折团购商品,而诈骗的渠道主要是朋友圈、微信群以及微信好友。报告认为,老年人虽然具有一定的网络安全意识,但交易能力和信息创造能力偏低,信息甄别能力急需加强。
一个需要注意的现象是,会发语音、会抢红包、会在朋友圈点赞的老人,在共享单车、移动支付、智能可穿戴设备等互联网深度交互领域却并不在行。很多老人面临新烦恼:到医院排了半天队才发现专家号早就在网上预约完了;经常遭遇网络电信诈骗……数字鸿沟正在成为老人们安享幸福生活的拦路虎。
武汉大学发布的《中老年人使用互联网情况调查报告》显示,使用互联网时遇到困难的老人比例超过了八成。他们遇到困难的主要原因有:缺乏必要的科技和互联网知识;学不会智能设备和应用的复杂操作;年龄渐长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降低;内心恐惧、抗拒;缺少学习的机会和场所等。
可见,造成老人使用网络困难的客观因素比主观因素多。这说明,与其说老人不愿意“赶潮流”,不如说信息化潮流来得太快太猛,让老人在短时间内难以适应。
专家表示,老年人的互联网生活表征和机制更加复杂,与老年人的生理特征、生命周期特征、社会经济地位有关,也和老年人对互联网的认知、理解有关。有数据显示,54.4%的老年人对互联网持有开放的认知和态度,而对互联网和智能手机越认同、对自己能力越自信的老年人,掌握的手机功能越多、行动能力越强。
让老年人不掉队
展望未来,人口老龄化和生活网络化将成为中国社会的重要趋势,前者催生了数以亿计的老年人,后者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如何让老年人在互联网时代不掉队、实现智慧老龄化是一个需要深思的议题。腾讯集团副总裁程武表示,互联网和数字技术为老年人打开了一个新世界。在现实生活中,客观条件差距带来了互联网参与度的不同。如何填平网络社会的鸿沟,让连接带来的幸福惠及老年人,是企业和社会应该持续努力去思考和推进的。
业内人士建议,互联网企业应创建“容错型”互联网交互机制,融入方便操作、容易识别、允许犯错、有效撤回的设计理念,保护老年人权益。同时,努力提升老年人网络素养,形成家庭和社会立体支持体系。
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教授任远认为,要帮助提高老年人口的信息化应用能力,增强他们通过信息化服务和产品满足自身需求的能力。老人自身需要树立终生学习观念;子女、社会性教育机构和社会组织要共同承担好文化反哺责任。同时,智慧老龄化社会对产业形态和社会生活方式都提出新要求,这是经济发展的新机遇,政府和企业都大有可为。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