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座省会级城市覆盖率TOP1、88座一二三线城市覆盖率TOP1、88座一二三线城市信号机安装市占率TOP1、2021年交警用户最认可信号机品牌TOP1……4月20日,海信对外公布的的这份成绩单也引起了外界的注意。
虽然很多人对“海信”的认识还停留在家电产品上,但近年来随着海信整体发展战略的调整,To B业务正在逐渐成长为支撑海信走向未来的“第二条腿”。尤其是在智慧交通、智慧城市、商业显示等领域,海信收获颇丰。
海信网络科技智能交通事业本部副总经理陈晓明表示,海信在智能交通领域的积累其实有着深厚经验,4个第一的取得,就是海信在智能交通领域多年深耕的见证。
我国智能交通行业起源并不晚,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70-80年代近年来。不过真正的高速发展期还是21世纪之后。尤其是近年来随着我国整体科技工业实力的提升,各种智慧交通概念也层出不穷。但在陈晓明看来,海信在智能交通领域成功的关键因素就是“实干”,而不是造概念。做出一个真正‘智慧’好用的交通,哪怕只是一个马路口,用户愿意竖起大拇指夸一句“好”,就稳了。
据中国智能交通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2011-2020年,我国智能交通市场总规模由420亿元增至1658亿元,年化增长率近20%。预计到2026年,智能交通行业市场规模将突破4000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在16%左右。
“蛋糕”越做越大,分食者接连入局,智能交通行业战火愈演愈烈。据统计数据显示,仅2020年,就有百度、阿里、华为、腾讯、滴滴等科技巨头频频释放信号,抢分智能交通市场一杯羹。在当年度全国14860个城市的智能交通市场项目中,共有大大小小5136家企业参与角逐。
科技企业的进场,也为行业带来了更多的不确定因素。来看一组数据:2021年我国城市智能交通(除停车项目)千万项目中标市场规模排在前10的企业总计市场规模91.15亿,项目数总计482个,前十中标企业千万项目市场规模约占总市场的32.97%。
虽然和阿里、腾讯等大型科技企业相比,海信的“科技”光环似乎并没有那么突出,但是以制造业起家的海信也拥有互联网品牌不具备的独特优势。也希望海信未来在智慧交通领域能做出更多成绩,造福每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