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详细内容

数字赋能,苏州打造高水平产业创新集群

苏州1月5日举行“新年第一会”,宣布2021年预计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2万亿元,规上工业总产值历史性跨越4万亿元大关。

作为小康宏图起笔之处、现代化宏图勾画之地,苏州谋求为全国全省发展大局作出更大贡献,鲜明提出“培育壮大数字经济时代产业创新集群”。

苏州将加快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全球影响力的创新集群,推动产业经济向创新经济跃升、产业大市向创新强市迈进,全力打造“创新集群引领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城市。

增创“苏州制造”新优势

苏州每年谋划全局重点工作的首个会议,都引人注目。

2020年提出“开放再出发”,2021年聚焦“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今年主题锁定“数字经济时代产业创新集群发展”,连续三年着力点都是产业、落脚点都在发展。

“十四五”开局,苏州多项数据创历史新高: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510亿元,约占江苏省1/4;进出口总额突破3800亿美元,约占全省1/2;地区生产总值约占全省1/5。

制造为“核”。多位参会人士对记者说,苏州各项成绩背后核心支撑在于制造业。

截至目前,苏州拥有16万家工业企业,涵盖35个工业大类、167个工业中类和491个工业小类,是国内工业体系最完备的城市之一。

坚守实业的基因刻在苏州企业家的骨子里。东渡纺织集团深耕纺织服装行业超过60年,如今依然忙于改造提升服装生产线。董事长徐卫民笑称,这些年错失很多挣钱机会,但毫不遗憾,因为初心就是“做好纺织”。

通润机电集团自1968年试制千斤顶,打拼半个多世纪后,商用千斤顶、汽车千斤顶等多项产品的产销量世界第一。“转型不等于盲目转行。我这辈子想尽办法做好一件小事,就做一滴水,一滴滴水汇成苏州制造业的江河大海。”集团董事长顾雄斌说。

从乡镇经济活跃,到外向型经济崛起,再到新世纪开放型创新经济转型,苏州坚守制造业的主线始终清晰。

久久为功,必有回报。位于苏州吴江区的盛泽镇,走出了两家世界500强企业恒力集团与盛虹集团,印证了保持“恒心定力”终可见“盛世长虹”。

当前,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叠加,工业强弱成为重塑区域竞争格局的关键变量,制造业愈发受到重视。这一背景下,苏州规上工业总产值越过4万亿元更显难能可贵。

“4万亿”在国内乃至全球都处领先地位,但苏州不满足于此,更多审视不足,思考如何“从大到强”“从强到优”。

碧螺春是苏州名茶。每年炒茶时,大火把铁锅烧到近300摄氏度,师傅用手不停地将茶叶捞起、翻炒、抖落,然后慢慢加火减火,让它成形、干燥,整个过程持续约40分钟。

“三分靠原料,七分靠炒工。”炒茶对技艺的坚守、对火候分寸的把握,与苏州做大做强制造业恰有共通之处。

借力数字经济抢占“新赛道”

迈上“4万亿”台阶,下一步如何走?苏州锚定“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主线,借力数字经济系统性重塑制造业。

《苏州市推进数字经济和数字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提出,到2023年全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达到6000亿元,年均增长率达16%以上。

截至2021年底,苏州已有6000多家工业企业推进实施了8000多个“智改数转”项目,获评江苏省工业互联网发展示范平台23个,后续将完成全市1.2万家规上工业企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全覆盖”。

江苏省委常委、苏州市委书记曹路宝说,如果说2500年历史的古老苏州特质是江南文化、40多年改革开放是开放的态度,走进新时代就是创新的精神。发展数字经济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势所趋,也是推动苏州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

数字经济既是新赛道,更是主赛道。

苏州未来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可制造上万种功能附件,强大的定制化生产能力正是得益于数字化保障。企业投入近亿元提升智能化水平,引入工业互联网破解产供销协同难题。如今按照客户订单需求的发货入库及时率上升15%,全员劳动生产率提高25%。

在昆山纬创一厂,笔记本智能组装生产线上配备智能检测系统,能够实时监测笔记本组装过程:显示绿色代表零件组装过关,红色说明需要返工。以往人工检测需要45秒,现在机器检测只需要15秒。

中国赛迪研究院发布《长三角城市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评估评价白皮书(2021年)》,评价苏州数字经济发展指数位列全国地级市首位,在长三角城市群“一核多星”总体格局中也位居前列。

赛迪数字经济研究中心负责人认为,苏州智能制造体系已经初步形成,通过以点带面促进智能技术在制造业企业的广泛集成应用,推进全市数字经济发展。

打造“万物生长”的创新系统

虽然在数字经济取得一定先发优势,苏州人仍清醒看到差距。在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方面,苏州与深圳、杭州等城市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在线新经济的头部平台还不多。

创新集群建设是补齐数字经济短板的重要举措,能够把产业长板拉得更长、把规模做得更大、把竞争力提得更优、与本地经济结合得更紧,真正实现“搬不走、压不垮、拆不散”。

产业集群被认为是获取区域竞争优势的有效途径,创新集群则被视为产业集群的高级形式,是创新资源和产业要素的有机协同性配置。

苏州具备打造创新集群的规模优势。目前已形成先进材料、电子信息、装备制造三个万亿级产业。随着全球生物医药高端资源要素在苏州加速集聚,生物医药产业也逐渐成为“地标产业”,现有企业超4100家、年产值达3000亿元。

“十四五”时期,苏州将动态投入超1000亿元专项资金,用以支持数字经济时代产业创新集群发展。

华辰精密装备(昆山)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内数控轧辊磨床领域的领军企业,以其为龙头,集聚了80多家生产企业及关联企业,形成智能装备产业集群,年产值超120亿元,成为苏州产业创新集群发展的一个缩影。

“聚焦产业创新集群发展,是苏州未来的伟大事业,苏州企业责无旁贷。”亨通集团董事局主席崔根良说,亨通已连接上下游产业链企业1489家,形成了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全球光纤通信、海洋通信智能制造先进模式和产业创新集群。

推动创新集群发展,苏州诚意十足:对首次入选世界500强的企业给予3000万元奖励,首次入选中国500强奖励1000万元;对重大创新团队最高给予1亿元项目资助,个人最高可获5000万元支持;对新建的国家级科研机构和国家重大技术攻关项目,最高可按市、区(县级市)两级财政1:1配套予以支持,上不封顶。

创新集群里除了企业,更突出的是拥有新型研发机构、高校、金融机构等,以多元化架构保障创新能力不断产生。材料科学姑苏实验室内,科研人员聚焦电子信息材料、生命健康材料和能源环境材料等领域,积极开展应用基础研究;苏州大学的两院院士带领约300位战略科学家、领军人才和青年才俊,开展协同攻关和集成创新;东吴证券的金融人士努力畅通融资渠道,撬动社会资本为科创注入金融活水。

“创新集群是催生产业创新的生态系统,就像热带雨林。”曹路宝说,市场主体就像大大小小的植物,在政府统筹协调下,各类园区提供土壤,金融提供水分,政策就像阳光,舆论就像空气,形成一个“生命共同体”,相互作用、协同发力,汇聚成高质量发展的不竭动力和城市的鲜明标识。

来源: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