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详细内容

国家信息中心发布《智慧社区建设运营指南》

总书记指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抓好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推动城市管理手段、管理模式、管理理念创新,从数字化到智能化再到智慧化,让城市更聪明一些、更智慧一些,是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前景广阔。”

智慧社区是城市精细化治理的“最后一公里”,是智慧城市的基本单元,是为居民提供精准化、精细化服务的基础性工程,直接影响人民群众的安全感、体验感和获得感。在数字社会、数字政府、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方兴未艾的大环境下,国家政策层面对智慧社区建设作出了重要部署。《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推进智慧社区建设,依托社区数字化平台和线下社区服务机构,建设便民惠民智慧服务圈,提供线上线下融合的社区生活服务、社区治理及公共服务、智能小区等服务。

通过国家政策引导和各地持续创新,我国智慧社区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也暴露出建设运营效益不持续、共性需求不明确、社区服务不联动等突出问题,成为影响智慧社区成效发挥的主要原因。推动智慧社区从以建为主转向长效运营、有效市场和服务型政府的有机结合,构建政府引导、政企合作、多方参与、专业运营的合作生态,成为各地推动智慧社区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1、《指南》是落实国家关于智慧社区建设相关工作部署,推进智慧城市、数字社会建设的重要探索,也是总结提炼当前智慧社区发展现状和问题,推动智慧社区从以建为主转向长效运营,构建政府引导、政企合作、多方参与、专业运营合作的可持续发展生态,促进有效市场和服务型政府有机结合的重要尝试。

2、《指南》在分析梳理社区和智慧社区概念、建设运营模式基础上,提出了慧社区进行定义:一般而言,智慧社区是利用5G、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以社区的智慧化、绿色化、人文化为导向,融合社区场景下的人、地、物、情、事、组织等多种要素,围绕社区居民的公共利益,促进社区居民交往互助,统筹公共管理、公共服务和商业服务等多样资源,提供面向政府、物业、居民和企业等多种主体的社区管理与服务类应用,提高社区管理与服务的科学化、智能化、精细化水平的一种社区管理和服务的创新模式。

3、《指南》提出智慧社区建设要点要围绕社区核心业务需求分类推进。社区是群众生产生活的基本场所,是面向群众的第一站,智慧社区建设需围绕社区基本业务展开,即“政务”“商务”“服务”“家务”,统称为“四务”。智慧社区建设是在社区建设基础上,利用5G、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对社区“四务”进行整合升级和流程再造,形成社区数字化、智慧化业务场景,全面提高社区生活的便捷性,为居民、政府、企业等多方提供便利,形成互利共赢的良好生态。值得注意的是,我国社区情况复杂,不同的社区具有不同的特色及业务重点,智慧社区建设运营应考虑到这些背景差异带来的需求差异,做好需求分析,分类推进。

4、《指南》提出智慧社区技术路线要与智慧城市建设相协调。智慧社区建设不是孤立的点,而是对智慧城市建设理念的继承、发展和实施,因此智慧社区建设的技术路线在满足社区建设特点和需求的同时,应与智慧城市建设的技术路线相协调。智慧社区建设以网络、智能设施、存储设备等硬件为基础,以数据为驱动,以数字化平台为支撑,综合利用5G、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构筑智慧社区技术底座,支撑社区智慧应用。智慧社区的总体架构主要包括基础设施层、数据层、平台层、应用层四个部分,智慧社区的设施、数据、系统、平台与智慧城市的对应组件相连接,智慧社区的技术实现由相关制度、技术、运维、安全等标准体系进行保障。

5、《指南》提出智慧社区建设要长效可持续运营模式支撑。建设运营的可持续性是考量智慧社区建设成效的重要指标,也是实践中探索的重点,常见投资与运作模式可分为政府投资建设模式、市场投资建运模式、政企合作模式和委托经营模式等四种。同时,智慧社区项目具有盈利回报机制多样的特点,大致可分为增值利用服务、广告收益、可行性缺口补助、使用者付费、场地租赁收入、渠道收入等六种方式。在以往的智慧城市和智慧社区建设中,政府占据主导地位,企业作为建设主力,而社区居民和公众参与度较低、使用意愿不高,导致群众获得感不强、持续运营能力薄弱。未来智慧社区需要加强基于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手段的建设运营模式创新,探索建立基于多元参与、数据融合的“共建、共治、共享”社区治理和服务新模式。

6、《指南》智慧社区总体框架如图所示,主要包括基础设施层、数据层、平台层、应用层四个部分,智慧社区的设施、数据、系统、平台与智慧城市的对应组件相连接,智慧社区的技术实现由相关制度、技术、运维、安全等标准体系进行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