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详细内容

浙江镇海打造乡村振兴智能化新模式

随着大数据、互联网、人脸识别等技术的不断发展,各地在社会基层智能化治理方面开始了积极探索。

日前,记者在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采访时了解到,近年来,镇海区委区政府在深入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同时,深入挖掘人工智能在基层治理、社会服务、乡村产业等领域的广泛应用,打造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善治乡村,打响了乡村的“镇海模式”。

“网格化”破解乡村善治难题

“10月31日,光明村269号有垃圾,建议人董士伟。”

“回复:保洁已处理。”

在镇海区庄市光明村智能化管理服务中心的大屏幕上,显示着这样一条信息。村民发现垃圾后,打开手机在“e宁波”系统进行反映,网格员立即联系保洁员进行处理,并将处理结果第一时间进行回复。就这样,村民的“微民生”问题在家门口就得到了高效解决。这便是镇海区农村社会治理的缩影。

2012年,镇海区开始推行网格化管理工作试点。庄市街道作为首个启动试点的街道,根据地理空间和自然地貌,兼顾历史沿革,以农村150户,社区300户为标准,将街道全域14个村(社区)划分为133个网格,使网格成为村(社区)向下延伸一级的基层社会治理基本单元。庄市街道还按照“1+1+1+X”的模式配备工作力量,即每个网格配备1名网格长、1批网格指导员、1批网格员,同时吸收若干名社会志愿力量共同参与。

庄市街道综合信息指挥室副主任罗宇峰表示,网格长要做到“一日两巡三知四清五查六盯”。每个网格长都作为群主建立了微信群,将网格内的单位和群众纳入到微信群中,及时发现网格内的热点热议问题以及群众反映的各类诉求。同时,网格长还对网格区域进行实地走网,收集生态卫生、邻里纠纷等各类问题建议,帮助解决群众身边事,将问题化解在萌芽状态。

“比如,庄市街道C35网格长发现网格内两户居民因为房屋漏水产生纠纷,便主动上门调解,并邀请网格指导员提供法律指导,最终使网格内的两户人家达成和解。”罗宇峰说。

如今,镇海全区共有774个基层网格,700余名网格长,2000余名网格员,1100余名网格指导员覆盖所有村(社区)。截至目前,今年各网格发现并上报“微民生”问题16504条,90%以上在村社和网格内得以解决,小网格守护了大安全,真正实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街道”。

在镇海区社会治理综合指挥中心,大屏幕除了滚动显示区域内727个网格实时上报的信息外,还整合全区8000余路视频监控资源,接入区公安分局、区城管局指挥对讲系统、区12345平台、危化品道路运输监控平台、社会矛盾调解信息平台和环保信息平台等系统,对全区人口、环境、危化品、矛盾纠纷、网格指数进行科学分析和动态监控。

镇海区委办公室副主任、农办主任朱志远表示,通过把“互联网+”手段和大数据分析融入到“网格化管理”当中,全区“两抢”等可防性案件、安全生产亡人事故等指标大幅度下降,重大活动和敏感节点期间信访秩序平稳有序,实现进京、赴省“零上访”,2017年,镇海区成为全市唯一获评全国信访工作先进和唯一无信访重点挂牌镇乡(街道)的区县(市)。

“信息化管理手段实现了对基层的精细化治理,有效加强了城乡基层基础工作,破解了乡村善治难题。”朱志远说。

2017年4月,时任省委政法委副书记、省综治办主任刘树枝在全省社会综合治理创新工作现场会上,对镇海积极探索创新,运用互联网模式做好基层社会治理工作给予充分肯定,称其为“互联网+社会治理创新模式”的镇海样板和“枫桥经验”的升级版。

“四个平台”让群众办事“最多跑一次”

依托“网格治理”模式,镇海统筹“综治工作、市场监管、综合执法、便民服务”四个平台,将平安通“e宁波”信息系统作为统一工作平台,将“四个平台”涉及的相关区级职能部门及其派驻在镇(街道)的机构纳入联动体系,形成了“四个平台”网格合用、信息共享的综合智慧化管理架构,打通了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记者了解到,由网格上报的问题将由指挥室按照“标准化”流程向“四个平台”相关机构进行分流、督办、协调、考核,倒逼各单位按照规定流程、时限解决问题。其中,由镇街解决的为三级问题,限时5天解决,由区级部门解决的为四级问题,限时7天解决,极大提高了处置速度,简化了管理流转环节。

同时,镇海区大力整合各类服务资源,将银行、邮政等网点纳入政务服务体系,不断优化各类便民服务网点空间布局。在市场服务领域,全区7大银行40余个网点开展企业注册代办服务;在便民服务领域,推出社保卡指定服务网点16家,可全面受理社保卡申领、补换等各项业务,将所有26项公安户籍业务办理审批事项权限全部下放至基层派出所,并将驾驶证更换等部分交警业务向邮局等延伸,已在2个街道设立警邮合作点。目前,全区“最多跑一次”事项覆盖率已达98.7%。

“在社区,我是一名全能社工,下网格,又变成一名全科网格长。”镇海区兴庄路社区网格长陈梦洁说,“以前我在社区负责民政残联工作,现在,之前社保、民政等7个专业窗口被合并成了两三个综合窗口。居民办事到任何一个窗口都可以受理,也实现了居民办事最多跑一次的服务目标。”目前,镇海区有全能社工321名,社工服务的群众满意率达到99%。

智能化助推农业农村产业升级

互联网化和智能化同样引领着镇海的乡村建设和农村产业。

在镇海庄市繁荣瓜果蔬菜生产基地,一块几乎占据整面墙壁的大屏幕上,显示着基地土壤的温度、湿度以及各种电闸、水泵等各种设备的运行状态。基地负责人郑荣希对这套智慧农业监控管理系统使用得驾轻就熟,“所有的农事作业,浇了多少水,打了什么药,网上都能反映出来,既能实时监控,又能事后追溯。”郑荣希介绍说。

“民以食为天”,农产品质量安全就是最大的民生。如今,镇海区建设无公害、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产地3.3万亩以上,农业标准化率超过65%,靠着对农产品质量的严格把关以及精益求精的生产技术,已成为宁波的“市级菜篮子商品供应基地”,周边农户也走上了富裕之路。

2015年以来,镇海区积极推动农业结构优化升级,推进农业设施化、机械化、信息化,实施智慧农业林业水利工程,加强食用农产品合格证管理,完善监测监管体系,确保质量安全,成功获评“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放心县”。智慧农业推动了生态型都市农业的发展,水果番茄、九龙湖葡萄、湾塘草莓、金果园水果玉米享誉区内外。近两年,“镇蜜牌” 水果番茄成了镇海农业亮丽的名片,广受消费者追捧,已经成为网红产品。据悉,该品种番茄从日本引种,重点生产大户每亩收入超10万元,亩均产值是普通番茄的三至四倍。

业界认为,加强人工智能同社会治理的结合,运用人工智能提高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水平已成为新时代的新要求。在这一态势下,镇海聚焦基层治理、社会服务、乡村产业等模块,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经过无数次艰难尝试,筛选出一项项有益经验,形成了社会基层智能化治理的“镇海模式”,为全省乃至全国的乡村振兴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来源:经济参考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