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天完成688次化学实验,7天研究1000种催化配方……人类夜以继日多年才能完成的工作,人工智能(AI)在短时间内就能完成。 “AI从一个研究领域变成了一类赋能技术。”在香山科学会议第768次学术讨论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白春礼说,在化学领域,得益于AI的应用,化学反应预测与新化学物质的发现、化学试验的自动化与智能化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突破。
到医院看病,迎面而来的可能是智能机器人;检查结果出来,人工智能迅速给出诊断意见……随着AI技术飞速提升,诊疗应用越来越广。
近年来,人工智能(AI)加速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为人们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AI可能造成的环境问题也不容忽视。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研究员汪鹏等研究人员的一项研究测算显示,2020年至2030年,生成式AI带来的电子废弃物可能激增近1000倍。
“人工智能赋能新质生产力”,“1+1”如何大于“2”?持续推动人工智能领域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互融互促”——这是2024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给出的答案。 围绕“人工智能”,乌镇峰会举办了多场论坛,从AI(人工智能)负责任开发与应用,到相关技术创新治理,在一场接一场的交流对话中,人工智能时代的未来日渐清晰。
今年10月以来,人工智能再次向世人展示了其“双刃剑”的特性。 一方面,人工智能技术因其在科学领域的贡献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化学奖的双重认可,这些成就不仅彰显了AI在科学研究中的潜力,也预示着它在未来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另一方面,在国庆假期期间,AI技术因冒牌“雷军”在社交媒体上的不当言论而遭到非议,再次引发了公众对于AI安全性及伦理性的讨论。